核心提示:教育程度提高了的勞動力更愿意進入服務業,因此導致的解雇潮不會在中日韓國等生育率同樣較低的國家導致社會動蕩。但將對印度、中東或非洲等地產生巨大的社會后果。
4月11日報道 英媒稱,未來若干年,隨著勞動力成本提高以及工人的志向更加遠大,促使制造商接受自動化,中國使用的工業機器人的數量定將迅速增加。這一事態發展也許會增強人們的擔憂,即較窮國家的工人面臨被自動化取代的最大危險。花旗集團和牛津大學馬丁學院合作進行、今年早些時候發表的分析研究成果表明,在中國,超過75%的工作崗位面臨計算機化的“高風險”。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4月8日報道,以亞洲為關注焦點、管理著750億美元資產的未來資產管理公司預計,在2020年前,中國的機器人大軍將以35%的復合年均增長率擴張。
報道稱,鑒于國際機器人聯合會估計中國去年有26萬工業機器人這一事實,未來資產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拉胡爾·查達說:“基于一臺工業機器人取代4到5名工人這一經驗法則,機器人已使100多萬人失去了工作。”
未來資產管理公司聲稱,在機器人使用方面,中國正沿著日本25年前開拓的道路前進,未來數年仍將迅速擴張。
報道稱,這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預測相符。該聯合會稱,中國2014年采購了5.7萬臺機器人,但在2018年前,可能每年會購買15萬臺。
查達估計,未來5年,機器人將取代大約350萬中國工人。他說:“我與當地公司管理層會面時,他們說,‘需求環境不好,我們能夠做的是,改進我們的過程,提高我們的生產率’。”
查達認為,這一過程正受到勞動力市場動態發生變化的推動。直到不久前,中國的低工資水平仍在使以資本取代勞動力的好處趨于最小化。然而,情況正開始變化。盡管,中國人的小時工資仍相對較低,但在2012年前的10年中,這一數字的復合年均增長率為17%,遠遠超過其他大型經濟體的薪酬增長速度。
報道稱,盡管工資增長速度將不可避免地放緩,但勞動力的供應量也可能收緊。在2010年前的10年中,中國的勞動力大軍規模增加了8000萬,至9.3億。但未來資產管理公司認為,未來數年,增長曲線將轉平,然后緩慢下降。
查達還說,正在加入勞動力大軍的年輕人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避開制造業,教育程度提高了的勞動力更愿意進入服務業,而不是往往單調乏味、重復性強、具有潛在不安全因素的工業崗位。
他認為,正因為如此,加上勞動力數量不再增長,機器人導致的解雇潮不會在中國或日本、韓國等生育率同樣較低的鄰國導致社會問題或動蕩。然而,自動化趨勢“將對印度、中東或非洲等地產生巨大的社會后果,印度需要每年創造100萬個就業崗位”。